一名90后女律师的执业手记
作者:季建婷 浙江金道(宁波)律师事务所 日期:2022-08-19 阅读:5,453次
知乎有言:“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我想律师这行也是这样,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遗忘,不断地拾起,再不断地将职业操守、专业知识融入血脉。
独立执业后的每一天我都在思考,我将要成为一名怎样的律师?如何在这一行当作出些成绩来?于是,一边犯错一边纠正,一边进步一边自省。零星总结如下:
一、先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律师
“你们所有没有年纪大点的律师?”每每有新面孔走进律所,都会先用眼神把你从头到脚地打量一番,然后满脸挂着不信任。我想肯定不是只有我有这般苦恼。可是年轻有什么错,我们无法加速变老,但能加速变沉稳。如何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值得信任的律师?我算是琢磨了好一阵。
(一)外在注意形象
所谓人靠衣装,要看起来像一名律师,而不是其他任何职业。首先,我将穿着习惯改成了稳重的黑白色系,佩戴金属细黑框眼镜。其次,学习化点妆让气色看起来不错。重要的是,坐立要端,即便这日再疲惫,也提起精神挺直腰杆走路。试想,若你是委托人,可愿让一个看着乳臭未干或是举止拖沓的人代理案件?影视剧里的律师哪一位不是容光焕发、精神抖擞的形象?
(二)内要储备知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深谙绣花枕头一包草的女律师在竞争激烈的法律界分分钟会被淘汰出局。一名优秀的律师,要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面对当事人时才能“听得懂、聊得来、答得好”。
现在的当事人在来咨询律师之前早已做足了功课,他懂的可能比你想象的还多。记得刚实习那会儿跟着指导 老师接待当事人,经常听不懂当事人在问什么,更不知道如何解答。只能默默在一旁记笔记,看着阅历深厚的老律师跟当事人侃侃而谈。
平时的积累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我们做民商事的律师,法律法规更新得特别快,我们要有渠道及时获取新知识,更要马不停蹄地去熟悉与运用。除了法律知识外,还要熟悉尽可能多的行业知识。我的指导老师曾说他对各行各业动态的了解都是源于经常浏览宁波网的习惯,于是要求我平时有空多看宁波网,每天阅读《人民法院报》。我知道照做一定会获益匪浅,可是由于日常工作忙与自身的惰性,经常只做到一个月看个把次,积累速度就缓慢多了。不过我的必备技能是临时抱佛脚,不打无准备的仗。在每个当事人来之前,我一定会先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先了解案情的大概,然后检索和查阅资料(尤其是相关案例及法律依据),整理出几个解决方案备选。面对当事人时才可以做到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给出办案思路,从而获得当事人的信任。
(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要看起来像一名律师务必谨言慎行。我刚学习独立接待时常犯一个低级错误:着急说话。有时是听着当事人描述不清事实,急于引导他理清;有时是觉得自己所学刚好用上了,就略兴奋地解答了;有时是觉得别的律师出了偏差,又着急打断了他的发言……以上是完全错误的示范。
第一,一名优秀的律师一定是耐心的、善于倾听的,着急抢话显得不礼貌且不专业。大部分当事人是因为自己不懂法,所以才需要请律师,如果他的思路也像你一样清晰且知道重点与非重点,也就不需要你了。
第二,知道答案也未必要着急说出口。古话说:“一瓶不响,半瓶晃荡”,充实的人谦虚寡言,让话在嘴边停一会儿。接待有技巧,给答案也要看时机,即使是说也未必要说满。
第三,不要当着委托人的面直接指出其他律师的错误。人都可能出现偏差,但是切记不能当面揭穿。无论你是对是错,都会给委托人留下律师不专业的印象,进而丧失对那位律师对你乃至对整个律所的信任。如果实在碰到偏差大的情况,可以尝试通过微信或者小动作,提醒对方慢慢转入正轨。
资历尚浅的我们要多听少说,除非我们对自己即将说出口的话有100%的把握,否则与其开口错误连篇,不如沉默是金。
虽然以上我强调了谨言慎行对年轻人的重要性,但也并不提倡蹑手蹑脚,像小龙虾一样遇事儿退着走。不懂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大胆去提问、去犯错、去尝试。我想,成长是必然的。年轻人有自己的优势,接触的知识是新鲜的,思维是活跃的。我们只需利用好我们的优势,有把握开口就让当事人刮目相看。
我常记心中的一句话:尊重,是靠自己赢来的。
二、反复琢磨“律师应是怎样的人”
我所首席合伙人胡祥甫律师说:“律师,骨子里是个文人。”王楠师姐在她的一篇观后感中说:“做律师之前,首先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一百个律师有一百种模样,这话一点不夸张。人总是先给自己立个标杆再向着标杆前进的,而我在律师这条路上以何种信念前进?
电影《摆渡人》中有句台词说:做摆渡人,第一,要对被摆渡人的经历感同身受;第二,要对自己狠一点;第三,要做到极致。我想,律师何尝不是摆渡人,先需要想象自己是个要过河的人,对当事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想要帮助别人过河就要先练就摆渡的本领,殚精竭虑也要为当事人争取最大权益。每个案子,我们与当事人都是命运共同体,案件的结果极大程度地反映我们的执业水平。渡人,又何尝不是在渡己?
(一)敢“做”敢“当”
“惨了,这个案子我不会,完全没思路。”我刚入行那会儿,碰到不懂的案件就很容易慌张,甚至有些退缩。有次向指导老师请教,怎么做到遇案不慌?他说:“没有哪个律师把案子拿到手就会,都是边做边学,如果实在不懂就与其他专业的律师合作,付学费学本领,做出两三个同类典型案件后,就再不怕了。”
而敢接案只是第一步,敢拼命是第二步,敢担当是第三步。
诉讼好比战争,除非双方握手言和否则必有输赢。律师,只能尽全力为委托人争取最大利益,但案件的成败有很多客观因素是律师所不能左右的。被对方谩骂或者被委托人责备都可能是家常便饭,我们也要受得住,能一笑而过。
案件赢了莫夸耀,案件败了莫推诿。
(二)做个正面的“死磕派”
这里的“死磕派”绝对不是一个贬义词,是对这份职业的专注,对真理的渴求,对观点的较真,对案件的精益求精。
我觉得我们所的龚律师是我所说的正面“死磕派”典型代表。第一次觉得这位律师蛮不易是听闻杭州某法院立案庭的工作人员以书面形式表扬了他的文书及文书装订。第二次是赵师兄在书中提到龚律师强调在法律文书中何处用衬线字体,何处用非衬线字体。这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仿宋就是衬线字体,黑体就是非衬线字体,标题宜采用非衬线,正文应使用衬线。第三次是听他讲如何高效取证,他为课题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六脉神剑”,专门为取证总结了六大技巧:无中生有、未雨绸缪、他山之石、火中取栗、借刀杀人、逆流而上。
我把他的极致细致看做典范,律师就要做个会较真的“死磕派”。死磕法条、案例、证据为当事人找到出路;死磕文书、细节将案件做成精品;死磕观点将真理述诸公堂。季卫东教授说过:“一个好的律师就是敢于为客户利益而较真的律师。律师越较真,案件审理的失误就越少,司法的信誉就会越来越高。”
(三)不做“万金油”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专业化是越早做专越好,还是先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案件,然后在多年后选择自己擅长的转专业化更好?
无论答案是什么,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首先,专业化是必由之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律所仅做某一项法律服务,如仅做刑事案件,仅做电子商务,仅做劳动,仅做婚姻等等。许多律师从实习开始就在专业化的所里工作,根本接触不到别的类型的案子。当问起他们后不后悔放弃了一整片森林?回答是:“从未”。
越有专业素养的律师越有议价能力,越是“万金油”,越不敢在客户面前提出要求。原因很简单,替代成本不同,做到专业化的律师很难被替代,他们用专业化给自己营造出一个进退自如的卖方市场,而“万金油”却在买方市场疲于奔命。所以,从市场的角度看,专业化看上去是为了一棵树木放弃了整片森林,实际上,这棵树如果由我们独享,实在好过在一片黑暗的森林里流浪。
其次,专业化有助于为律师树立品牌形象。品牌,是获得溢价的基础,而且品牌永远跟着我们,持续不断地增值。
最后,也是专业化最根本的好处,即提高律师的工作效率。专业化的开始会很艰难,因为要费劲搭好一个框架,对整个专业领域的脉络进行梳理,不断地在经验积累中对框架进行填充。久而久之,碰到再复杂的案件也会如陶工手里的黏土,做起来得心应手。
三、尝试走出去,方能引进来
六度空间理论说:“你至多只要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的任意一个人。”假设一个人能认识25个人或以上,那经过7次介绍之后(间隔6人),一个人可以被介绍给25的7次方,也就是超过60亿人。
一个坐在办公室角落里默默学习的律师不是说一定不会成功,可是会很漫长,要等专业能力强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程度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们要适当地“走出去”,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场合,结识一些人,这对知识的补给或是案源的拓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经验之谈。现在的行业可不止三百六十行,而我们做律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广泛涉猎行业知识。耐心聆听、虚心求教、观点碰撞,总能收获书本上翻不到的干货。
来源:《浙江律师》
责任编辑: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