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照样点好律师打赢官司
日期:2012-04-05 阅读:2,418次
重庆渝中法援点援制为群众挽回损失两千万
2011年年底,拿到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书后,蒋某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了。
“通过重庆市渝中区司法局推行的‘点援制’法律援助制度,在李飞律师的帮助下,我终于讨了个公道。”面对法制网记者,蒋某由衷地感谢。
“法律援助‘点援制’是我们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受援者在法律援助机构公布的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名单或各定点律师事务所中,自由选择承办律师,再由法律援助机构通过相关律所指派该律师为其服务。”重庆市渝中区司法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简单地说,“点援制”就是没钱照样点好律师,打赢官司。
数据显示,从推行“点援制”至2011年年底,渝中区法律援助中心在3年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2799件,为受援人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达2092.4万元。
点选援助律师打官司五年坎坷路迎来转机
5年前,蒋某的母亲因病到一家医院就诊,不料一个月后,母亲李某在这家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后来,蒋某发现医疗机构存在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医疗过错行为,便一纸诉状将该医疗机构起诉至一审法院,要求医方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此案先后经历了一审、二审,由于没有专业律师帮助,蒋某都败下阵来。就在希望渺茫之时,渝中区司法局通过“点援制”,让蒋某从法律援助志愿律师资料库中点选了在人身损害赔偿方面具有专长的李飞律师,帮助蒋某代理此案。
接到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后,经过多次研究分析,李飞发现本案存在两大争议焦点,一是此案赔偿项目及费用如何确定。案件所涉医疗纠纷发生后,当事人没有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相关部门也没有作医疗事故的结论。二是一审法院委托进行医疗过错鉴定的某司法鉴定所的结论是否该采用。
于是,李飞起草了申请重新鉴定的法律文书,递交给重庆高院。凭借着深厚的法律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办案经验,李飞娴熟地运用了相关证据和法律条文。2011年12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判令医院赔偿蒋某包括死亡赔偿金在内的各种经济损失共计159105.65元。
两次发榜招志愿律师创建专业型法律门诊
渝中区的法律援助“点援制”可以追溯到2008年。2008年,渝中区司法局通过走访当事人和相关律师,发现困难群体不仅需要免费的法律服务,更需要高质量、人性化的法律服务。
据了解,渝中区法律资源颇多,区域内有律师事务所100多家,专兼职律师1200余人。结合区内律师资源丰富的实际,渝中区司法局决定招募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开展“点援制”。
2008年,渝中区首次发布了“招募榜”。短短两个月内,区内100多名律师报名参加,通过择优录取,最后筛选出78名律师成为首批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
此后,为吸引更多名所名律师参与法律援助,渝中区在2010年再次发文招募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当年7月,渝中区司法局招募了37名律师成为第二批志愿者。
作为律师志愿者,服务的内容有:接受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办理案件,参加“12348”法律服务专线值班;参加法律咨询宣传活动以及参加法律援助业务培训等。
“所有志愿者律师的职业信息都整理在册,包括他们的业务专长、联系方式以及律所位置,可供申请人选择。”渝中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李峰说,法律援助便民接待处,既像信访办又像门诊室,“咨询的有,‘挂号’的也有”。
“现在,志愿者律师在办案过程中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尽力降低诉讼成本,最大限度维护受援人权益。”李峰笑着说,经常有律师主动到法律援助中心,要求办理援助案件。
培训监督志愿者律师让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提供智力服务,关键是一种信任。”在谈到受援人的疑虑时,李峰坦言,不用花钱打官司,受援者肯定会想到案件的援助质量。
“‘点援制’核心在于政府对受援人的尊重。”司法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对热心于法律援助事业的志愿者律师来讲,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是关键所在,受援人满意了,就会选择信任的律师。
这位负责人分析说,此前“摊派制”下,部分律师可能不太重视,应付一下,但开展“点援制”后,由于律师自愿报名参加,所以办案更加用心,质量效果都有明显提升,“群众满意了,法律援助的影响力也更大了”。
为规范“点援制”实施,提高案件的援助质量,渝中区司法局对志愿者律师进行服务质量等培训,学习法律援助条例和内部规范性文件,并将此类培训纳入律师年检注册继续教育内容之一。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援助中心都要与承办律师见面,点对点联系。”李峰说,这样不仅指派时间缩短,还可以随时了解情况,遇到受援人投诉,能及时督促律师办理。目前,指派工作只需2到3个工作日便可完成。
此外,对个别办案质量达不到要求,受援人不满意的案件,渝中区司法局还会启动案件质量责任追究,问题出在哪里就追查到那里。
“律师作为法律工作者,也要关注社会效果。”渝中区司法局负责人表示,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困难群体法律援助的力度,尽力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来源:法制网